成都市十陵属于哪个区(龙泉驿区明朝陵墓)
Author
生成
海报
公众号名称

公众号描述

关注
成都市十陵属于哪个区(龙泉驿区明朝陵墓)
04-01

明蜀王陵,自古有北有十三陵,南有蜀王陵的美誉。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十陵街道考古发现了十多座明蜀王家族的墓葬胜迹,以僖王陵为代表的蜀王陵墓葬群拥有富丽堂皇的地宫建筑巧夺天工的精美雕刻,被专家誉为中国古代陵墓中最精美的地下宫殿。

【明皇陵与明王陵】

先说说明朝的皇陵,计有四处:

一、老家凤阳的皇陵;

二、南京太祖朱元璋的孝陵;

三、北京昌平自明成祖永乐皇帝以次的十三陵;

四、湖北钟祥县的显陵。

但是根据高阳《明十三陵漫谈》所述,严格而言,明朝皇帝的陵墓只有南京及北京附近昌平两处;凤阳的皇陵葬的是太祖的父祖,是追尊皇位,并非真的皇帝;显陵亦然,葬的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倒是真的做过皇帝的景泰帝,本已经开始经营寿陵,由于他亲哥哥明英宗朱祁镇的夺门复辟而废止,殁后以亲王之礼葬西山,不在十三陵之列。

这是皇陵,还有我今天准备谈谈的蜀王陵。

朱元璋这个人,刻薄寡恩,但私心特重,他身当元末之世,认为元朝之所以很快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有人窥视神器的时候,没有分封的拥兵藩王以勤王之师拱卫朝廷,于是在他在世的时候,就大肆封王,他将自己二十四个儿子与一个从孙,分封在了明王朝的各个藩地,以慎固边防,翼卫王室,皆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如西安驻秦王、太原驻晋王、北平驻燕王、大同驻代王、甘州驻肃王,自然也包括西南边陲的蜀王。

明代分封图

北有十三陵,南有蜀王陵——为什么在众多藩王陵寝中独独提及蜀王陵呢?这是因为蜀地自古以来的富庶,同时也是因为自第一代蜀王朱椿之后,代代蜀王的大体贤明,因为富庶,王陵的建造就能有相当的投入,因为相对的贤明,便能够保证这种富庶能够不断地延续下去。

例如朱椿的世子延请的大儒,就是明朝二百年来名气最响亮的大儒方孝孺,也就是被永乐皇帝灭了十族的那位,而且他到郡学讲学论道事,得知读书人贫困,就从自己的俸禄中给每人每月供米一石,后来成为定制,所以当时的诸王都练兵以备边防,唯有蜀王朱椿特别注重文制与礼教,蜀人也因此受益不少,相对安居乐业,日益富裕,据《明史》称:川中二百年不被兵革,椿力也。

但是看似矛盾的是,当朱椿的哥哥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要与自己的侄儿建文帝争夺天下时,他又是站在灭了方孝孺十族的自己哥哥朱棣那一面的,给予了相当有力的支持,这一方面是因为搞政治的人的明智,一种识时务的表现,但同时也是当时的诸王普遍对于自己这位侄儿皇帝不满,于是自然要同声相应,毕竟有几位建文帝的皇叔可说是削藩政策给活活逼死的,或废为庶人,或如湘王朱柏,文武全才,好道家之言,自号紫虚子,徜徉胜地,流连自适,也被人告变,学了他八哥潭王朱梓牵连洪武年间胡惟庸案的所为,——阖宫焚死。崇奉明教与保全自身,两者并无矛盾。

也正是因为第一代蜀王对明成祖朱棣的支持,投桃报李,自然当时朱棣一系皇室对当时后来的几位蜀王也是相当优容,这种优容就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在陵墓规模陈设的越制上,例如我首先要讲到的蜀僖王陵。

僖王朱友埙,生于永乐七年(1409年),他是朱椿的孙子、朱元璋的嫡系重孙,大约15岁的时候被册封为罗江王,宣德七年(1432年),袭封为蜀王。但他寿命不长,死的时候仅仅26岁,在位不过两年,死后谥号为僖王。

据成都时代出版社《文物为成都作证》之蜀王陵——最美地宫乍泄锦绣时光:

1978年初,成都东郊的石灵中学(现在的十陵中学)正在搞建设,推土机刚铲平一个梁子上宽7米、长30米的大土包,就准备在挖好的石灰池里放水,然而很奇怪的是,一放水就迅速渗掉,反复多次。什么缘故?

继续深挖,跟着,一层一层由青砖构成的弧形劵拱石开始显现,再往下,则是数米深的积水。跟着在第二年开始由成都博物馆主持的挖掘,将积水抽干,一座精美的地下宫殿呈现于世人眼前——此即第三代蜀王朱友埙之墓。

僖王陵深埋于地下9米处,墓道有数十步阶梯,一侧立着戴盔甲着战袍、威风凛凛、将军模样的镇墓俑。沿墓道而下,即来到朱砂漆就的两扇地宫石门前。

镇墓俑

石门有手掌般厚,每扇重达两吨,上面九纵九横排列着81颗乳钉。大门石质额枋之上,是色彩繁复的斗拱、筒瓦和龙纹勾头滴水——这些构件,皆为琉璃烧制,其大小为真实物件的四分之一。

大门之内,便是蜀僖王朱友埙那三进三重殿四合院布局的地下王宫。地宫分为前庭、前殿、中庭、中殿、后庭、后殿,通常28米、宽8.96米、高6.59米。前殿正中,立着朱友埙的墓志铭——称为《大明蜀僖王圹志》。圹志为篆书,正文之侧刻着五爪金龙。

王淳厚端淑,言动率礼,未尝有过。尝患风疾,既愈矣,九年复作。遣人驰奏,上亟命医往视。阅月,复奏疾加,特遣太监昌盛以御医盛启东驰视,既行,而讣音至矣。其薨以是年六月二十一日,享年二十有六。上闻讣震悼,辍视朝三日。遣永康侯徐安往祭,赐谥‘僖’。命有司治丧葬,以宣德十年三月十三日葬于成都府华阳县积善乡正觉山之原。

在历史研究中,考古发掘是个很重要的方法,可以用来考证或勘对史书上的记载是否正确或准确,例如,蜀僖王的这个圹志就纠正了《明史》上的一个错误——在《明史.列传第五诸王二》中,友壎(埙的繁体为壎)皆被记作友攩(dǎng)。

同时,纵横九排九九八十一枚石钉,圹志碑上刻着的五爪金龙,都已经明显违规越制。因为按制,五爪龙纹只能用于皇帝,亲王所用为四爪;皇宫大门乳钉才能九纵九横排列,寓意九九归一,而王府则为纵九横七排列。所以蜀僖王陵这两点是明显的越制。

那么,从中可以透出一个问题,正如我前面所说,第一代的蜀王朱椿,是法统上篡权夺位的明成祖朱棣的亲弟弟。在四哥以燕王身份发动的靖难之役争夺皇位的过程中,朱椿是给了有力的支持的。而蜀王陵的考究、精美、反映出明代成都地方经济的发达,而蜀王陵就是这种财政充裕的直接体现,而且,这个蜀王陵的越制,有两点可作推测:

一、朝廷知道蜀王陵的种种越制,但由于当年对朱棣一系的夺位斗争的支持,历代蜀王深受在位皇帝的信任,于是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朝廷并不知道,但历代蜀王仗着皇帝的信任朝廷的恩宠,墓葬规格得以屡屡破格提升,这反映了历代蜀王的有恃无恐,再说了,王陵的越制毕竟是死后的尊荣,只要不影响现实政权的基础,即使被发现也不会有太大的后果,或者这也是蜀王陵敢于越制的一大原因。

蜀僖王陵的地宫尽头另有一室,内有一石质棺床,这个棺床的特色在于,在石棺平台上中央位置上砌有长方形土槽,槽中有泥土,与民间纳骨塔内金斗瓮底下需铺层泥砂类似,可能象征着风水的下接地气,也只有这样的设置才能通地气,入土为安,而灵魂也才能由此通道自由地进出Y间。

棺床

另外一个特色,则是蜀僖王陵的西藏密宗特色。早在元朝时,藏传佛教就风行海内,番僧八思巴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国师,而藏传佛教为国教。

到了明朝,好比清朝对前后藏达赖与班禅的政治利用,来笼络蒙古、青海与西藏,明朝对藏传佛教也采取所谓因俗以治的羁縻之策,而朱友埙所在时期的明宣宗朱瞻基就对藏传佛教极感兴趣,时常阅读《大乘庄严宝王经》,并曾命人将其从藏文译为汉文。

明代湟水流域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青海乐都境内的瞿昙寺,则是在宣宗亲自过问下修建完毕的。

上有好之,下必甚焉。皇帝对藏传佛教的推崇,自然也影响到了皇室宗亲和整个社会,这就体现在僖王陵精美的星祥图案和双瓣莲花雕饰中。

在僖王陵厚重的棺椁之中出土的骷髅,为第三代蜀王朱友埙的头骨。石棺上方宝顶,装饰四周的曼陀花线带有明显的藏式风格。

曼陀罗花产自印度,为佛教名花,在梵语中,曼陀罗有本质真髓醍醐之意,象征着获得佛法之无上正等正觉。《法华经》上曰过,佛说法时,曼陀花从天而降,花落如雨。蜀僖王陵内的这方巨大的藏式石刻,由三个同心圆构成。最中央刻的梵文,是在藏语中被称为星祥的图案——即密宗丧葬习俗中的灵牌,这意味着僖王生前曾皈依受戒,接受灌顶仪式。星祥外圈,围绕着八瓣莲花,莲瓣内有宝伞、金鱼、宝瓶、莲花、白海螺、吉祥结、胜利幢和法轮,此为佛教八宝。

但是为什么僖王朱友埙二十六岁就早登极乐了?我们认为他或者在修习密宗无上大法的同时,也在玩着所谓的大喜乐禅定,即双修的房中术,在明朝历史上宪宗朱见深,最好番僧,恩宠有加,例如当时最得宠的一个番僧,名叫扎实巴,宪宗赐以法王的名号,出入以金吾卫开道,奉养过于亲王,这类番僧就可能向宪宗进呈双修的房中术,事实上后来宪宗朱见深致死的原因,就是过度服食壮阳的金石药所致。

《孝宗实录》有一段言官御史攻击番僧的奏疏,其中就有所泄露:金丹气伤龙脉,一时寝庙不宁,旬日宫车晏驾。

元末以来,皇室和帝王修习密法的颇多,四川恰在川藏文化交流区,而僖王朱友埙,很可能就是因为玩大喜乐禅定,大概错修密宗法门,以妙欲为道,好色无度而早夭,另谥号为僖绝不是什么高大上好称谓,《周书.谥法》解释僖:僖,有过为僖。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的本意为:僖,乐也。用在谥法上也就是也是平庸享乐无所建树的意思,所以中国历史上凡谥号为僖的,如周僖王、鲁僖公、晋僖公、齐僖公,都不是什么好称谓,而蜀僖王亦然,圹志的所谓淳厚端淑,不过敷衍而例行故事,具文而已,而历代君主帝王的谥号,最能说明问题的本质,最起码也是个人生活作风有问题,如隋炀帝之炀:《周书.谥法》:去礼远众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

【蜀昭王陵 】

明王朝在近三百年间共封了13位蜀王,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成都市区以东龙泉驿区十陵镇发现的明代蜀藩王家族陵墓群,以明代第三代蜀王僖王陵为中心,围绕其四周及邻近区域共有十座王陵,分别是僖王赵妃墓、僖王继妃墓、黔江悼怀王墓、怀王墓、惠王陵、昭王陵、成王陵、成王次妃墓、半边坟郡王墓等十陵,分布在十陵街道南侧正觉山麓及山前的青龙埂等地,而其所在地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就因此而得名。

考古专家现阶段只发掘了僖王陵,其次就是蜀昭王陵。昭王陵有两大特色,第一个特色,就是陵中一对仿朱元璋的人头龙,这是全国一绝,犹如僖王陵中发掘的数百尊兵马仪仗俑、吹鼓俑和执事俑..........这也是为什么蜀王陵号称中国古帝王陵中最精美最集中的地下宫殿的几大理由。

昭王陵的陶佣

在昭王陵中有件圆盘雕饰,是明蜀昭王陵石碑上的一个建筑构件,雕刻极为精美。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专家谢涛对前引之文的笔者说,也许整个昭王陵的精美程度比不上僖王陵,但这件人头龙盘确为全国之绝,绝对堪称明代艺术珍品。

人头龙盘

那么这个艺术珍品绝在哪里?让我们直接先引用商务印书馆《寻城记.成都》里的介绍:

昭王陵墓内现存有一方石壁,上雕双蟠龙,二龙怒目卷尾,相互盘曲缠绕,其面目犹如人首,颇为怪异,世所罕见。据说龙头的形象就取自蜀王们的先祖明太祖朱元璋,狭脸,凸额,立眉,深目,隆鼻。

再瞧瞧《文物为成都作证》里的介绍:

两条龙上下相望,中间一颗硕大的珠子;睛、须、额、嘴、角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唯独不见龙身,只在云纹中显露一鳞半爪。传统图案中,‘二龙戏珠’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奇的是,那龙脸又瘦又长,额头高隆,下吻突起,倒像一张被称作‘地包天’的人脸。没错,它正是模仿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那张两端凸出、下巴奇长的凹脸雕琢而成。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拿朱元璋来开玩笑呢?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攀龙附凤自抬身价,表示自己这一家子是龙子龙孙。朱元璋恐怕是我见过的历代开国帝王中最丑的,这有刚刚上映不久的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可以间接为证,在那片子里有一幅朱元璋的肖像,就在本来长得不咋的的廖凡旁边,那都不能算是其貌不扬,只能算是奇丑无比——朱元璋的丑,是出了名的,无论外在还是内在,这里且不去过多说他。

昭王陵的第二个特色,容我先引用高阳《明朝的皇帝》里的一段故事:

一帝两后合葬,钱太后居上首,周太后将来居下首,事成定局。谁知夏时这班人又出了花样。这个花样名为异隧:一入寝门,分两条隧道,东面一条,只通钱太后圹地,中间一条通往元堂,英宗(朱祁镇)一圹与为周太后预留的一圹是可以相通的,而与钱太后圹地则隔绝。这就是说,钱太后与英宗名为合葬,其实不合,死同穴者只是英宗与周太后。到了孝宗手里,曾经想纠正此失,............听了钦天监及堪舆家的话,恐动地脉,事不果行。

无独有偶,在蜀昭王陵中,也有如此设置。

蜀昭王朱宾瀚,明弘治七年(1497年)袭封为明朝第八代蜀王,正德三年(1508年)去世。埋在地下的朱宾瀚生前就与他的刘妃恩爱甚笃,所以他不会孤独太久,十年之后,刘妃去世,跟他合葬在一起。

金礕辉煌的墓室中央,昭王和刘妃棺床并排而放——棺床之间的隔墙上还有一道活动门,如果他们在天有灵的话,或许会打开这扇门,像生前一般喁喁低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此之谓也。

【蜀王陵的风水设计 】

据《寻城记.成都》,蜀王们去世后分葬于凤凰、天回、正觉等成都近郊山地,其中最为集中的当数东郊的正觉山麓。正觉山高约数十米,虽算不上巍峨,但在这田畴万顷的成都近郊,也堪称一片冈峦起伏的高地了。山下积有一洼湖水,阔约千亩,水草丰美,名为青龙湖。

在望气者看来,这方面山临湖的风水宝地正是王者龙脉之所在,是蜀王们逝后在阴间的安身之地。

自第二代蜀王起,正觉山麓被化为皇家陵区,共修建皇家陵墓十座,分别为怀王陵、僖王陵、惠王陵、昭王陵、成王陵等五座蜀王陵;僖王赵妃墓、僖王继妃墓、成王次妃墓等三座蜀王妃墓;以及黔江悼怀王墓、半边坟郡王墓二座郡王墓。

整个陵区以僖王、成王二陵为中心,其余八陵分列四周,头枕正觉山,面临青龙湖,呈掌状排列,当然,昔日碧波荡漾的青龙湖早已干涸多年。

——已经发掘的僖王陵之墓穴,坐东北向西南,此即艮山坤向,僖王陵南侧的一块洼地引起了考古专家的兴趣,认为低洼地面呈龙首状,北面紧邻十陵镇,洼地的周围地势起伏错落有致,洼地的西南还有一凸起的土埂,远看十分像龙脊。

但整个陵区,正所谓藏风界水、聚气凝神的风水宝地。这种掌状布局于北京明十三陵和河北清东陵的树形布局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

整个墓群分三面(北、东、西)由山环抱,所谓依山临湖的布局,所依之山为正觉山,所临之湖为青龙湖。该湖随历史变迁已经消失无踪,现已经开发而渐趋恢复。

本文由同城头条作者上传并发布,同城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同城头条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 0

第一次接受赞赏,亲,看着给啊

赞赏
0人赞赏
1
3
5
10
其他金额
金额(元)
赏TA
申请头条作者号

便民信息

更多

推荐阅读

热门评论
随便说点什么
发表评论